杨伟的养鸡场。
红网时刻记者 张鹏 通讯员 王刚 湘西报道
“对我而言,我不知道我的双眼是否能够捕捉到明天的那束光,但是我坚信我追随创业梦想的步伐不会停止。”泸溪县武溪镇朱食洞村村民杨伟,视残二级,他的弟弟杨雄,视残一级,但他们从不认为自己“弱势”,身处逆境,但从不怨天尤人;经历坎坷,但从未被打倒。凭借超人的毅力,自主创业搞养殖,从几百羽山鸡,发展到年出栏近万羽,从自己摸索到帮助扶贫助残,成为社会学习的好青年。
孵化出壳不久的鸡苗。
受困,一家三人患病
杨伟,今年34岁,身形消瘦,容貌俊朗。如果不是走路时,需要侧着头用余光看路,常人很难发现,他是一个视力存在障碍的人。
其实,杨伟的视力从小就不太好,但因家庭贫困,一直没有做过详细检查,只是认为是近视。他的弟弟,今年33岁的杨雄,也有同样的困扰。他们一直将看清这个世界的愿望寄托在眼镜或者近视手术上,从未想过有一天会陷入无边的黑暗之中。
孵化出壳不久的鸭苗。
小时候的杨伟,视力虽然稍差,但是没有对正常的学习和生活造成太大的困扰。对于生活,杨伟一直抱有美好的希望。为了能够多赚钱,他学了计算机,也如愿以偿地从事了计算机相关工作。此时,杨伟20来岁,正值青年,精力充沛,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了希望。但经常流眼泪的眼睛没有得到重视,直到有一天,上了一半班的杨伟发现,他的眼睛能够像放电影放映机一样,将电脑屏幕上的文字、图片投影在墙上。这一次,他意识到事情并非疲劳或者近视那么简单,立即赶往医院进行检查。这一查,查出了在杨伟身体里存在了多年的“隐患”——患有先天性“视网膜色素变性”。
泸溪县畜牧防疫技术人员为杨伟家的鸡苗做疫苗接种。
“视网膜色素变性”,是一种少见的遗传性眼病,尚无治疗方法。未来,他的视力将越来越差,直至失明。想要保护视力,减缓视力下降的速度,情绪不能有太大的起伏,也不能过度劳累。
在杨雄高中时,就因为严重的夜盲症进行了检查。那次检查,杨雄得知了自己的眼底存在问题,但检查对问题的根源以及如何治疗并没有给出解释和建议。因为夜盲症,杨雄只读了几天高中就休学了,外出务工。在杨伟确诊后,经过检查,杨雄也确诊患有“视网膜色素变性”。
杨伟向记者谈起他的创业点滴和未来打算。
祸不单行。2011年,杨伟的母亲确诊患了鼻癌,病情每况愈下,生活不能自理。而他们的父亲,今年63岁的杨明友,当兵时腿部留下严重残疾……
一家四个劳动力,三病一残,不要说治病,随着病情的加剧,连最基本的生活都成了问题。
杨雄接受采访介绍他们兄弟俩创业的初心。
出路,回乡发展养殖
因为夜盲不能读书,工厂繁重的劳动和强烈的灯光又导致视力下降速度加快,为了保护视力,也为了赚钱给母亲和自己治病,2011年冬天,杨雄趁着还能看见,回到了泸溪县武溪镇朱食洞村,与父亲商量后,承包山地,搞起了养殖。
杨伟的妻子接受记者采访。
不管做何产业,路是关键。但是,如果要修路,要从别人家的地里过。杨明友只好一家一家做工作,希望村民同意他们修路。村民也被杨明友父子的精神感动,纷纷同意。2011年的冬天,杨雄和父亲杨明友用锄头、铁铲、钢钎等简单的工具,开始修路。
“泥巴还好,遇到石头只能用钢钎一点一点凿。”杨明友说,“有一块岩石,我凿了四五天。”修路,对于健康的人来说都是一件难事,更何况是实力存在不足和身体存在残疾的人。面对修路的艰难,杨雄说:“我要趁着看得见,多做一点。”
杨伟、杨雄全家合影。
对杨雄来说,黑暗的世界不知道会在哪天到来,今天多做一点,明天的生活就多一份希望。经过辛苦劳作,杨雄和父亲拉通了一条近1公里可以走三轮车的泥巴路。现在,杨雄已经完全失明,这条路却成为养殖场的“主路”。
除了修路,父子两人还在山里建了鸡舍和生活的木棚。从那时起,杨雄和父亲除了照顾母亲,就住在了山里,开始养殖生活。
此时,杨伟辞掉了计算机相关的工作后,进工厂、上工地,一直为生活打拼,但随着视力下降,越发艰难。
2013年,杨伟不得不结束在外闯荡的日子,回到朱食洞,与弟弟、父亲一起创业。除了山地发展养殖,他们还承包了山塘水库,在养鸡的基础上,开始养鱼。
由于坚持散养、不喂饲料,以及较长的养殖周期,杨伟一家养殖的山鸡受到了市场的欢迎。2014年,杨伟借助在外务工期间积累的种植圣女果的经验,和地弟弟杨雄一起,承包了40多亩土地,发展圣女果产业,同时,他还联系好了销路。
天有不测风云。正在这个家庭满怀希望之时,2014年7月连续一周的大雨,冲毁了所有的鱼塘大坝,淹没了圣女果基地,同时也带走了这个家庭来之不易的希望。
连日的疲惫和希望的破灭,给杨伟和杨雄带来了巨大伤害:原来还能够看得清字的杨伟,发现所有的字都变成了艺术字,有点倒了过来,有的上大下小,不久他的视力降至0.08,只能用余光看世界;而杨雄的视力范围逐渐变窄,直到只能感受到较强的光源,物体的轮廓都不再清晰……
这一场大水带走了希望,留下亲朋好友以及银行的债务。“所有坚忍不拔的努力迟早会取得回报。”“谁都能放弃,就是我们不行。”面对如此的困境,杨伟一家不仅没有放弃,而是重新规划了创业思路,重点发展养殖产业。
不放弃:一家人在一起
弟弟病情加重,父亲腿部有重疾,母亲需要人照顾,家庭的重担压在了仅有0.08视力的杨伟和他的爱人黄小兰的肩上。
“这个房子是我建的,电也是我接的。”在养殖场最远的生活区里,腼腆的黄小兰说。说是房子,其实是木头搭起来的架子,盖上石棉瓦遮雨,围上看不出材质的布料。房子用塑料布隔成了两间,一间是卧室,一间挨着卧室的地方放着玉米,另一头是灶台上。灶台上雪白的瓷砖,与地面的已经被踩的结实的泥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。
黄小兰,今年29岁,圆脸,个头中等,皮肤黝黑。结婚前,黄小兰家中仅有两姐妹,不要说修房子,家里的农活,她一样也不会。
杨伟说:“她是一个善良的人。”从结婚生子到不离不弃,黄小兰说:“一家人,在一起就好。”
杨伟身强力壮,他努力熟悉了养殖场里的每一条路,努力从每天抗几袋玉米,到一天10余次,运输1000余斤。但是视力缺陷让他有太多的工作无法进行,比如修房子、建鸡舍,比如铺水管、换点灯,比如打疫苗、插秧……杨伟不能完成的一切,几乎都由黄小兰完成,一个说,一个做,就这样,养殖场的规模达到年出栏山鸡近万余只。
对杨伟一家而言,最大问题的莫过于运输。杨雄和父亲修的道路,仅仅通到养殖场的最外围,各个鸡舍之间,都是崎岖的山路,而且全是上坡,其中还包括一个水库大坝。
“泥巴路,没有石子,天晴还好,如果下雨,三轮车也不进来。”杨伟说,随着规模越来越大,大量的玉米需要二次运输,他和黄小兰感到力不从心。
去年冬天,结冰的大坝成了运输玉米的一道坎。天寒地冻,鸡不能不吃,杨伟和黄小兰只能去搬玉米。“眼看要成功登顶,又滑了下去,反复三四次。”杨伟说,最后找来铁棍钉在大坝上,做成梯子,一人在上面拉,一人在下面推,总算爬上了大坝。
从公路到鸡舍之间的公路上,惊险随时都存在。同样是去年,因为道路湿滑、垮塌,黄小兰连人带三轮车滚下了土坎,好在并无大碍。现在,由于缺少资金,他们在她出事的地方,用三根树干充当路面。每到闲暇时,黄小兰就带着铲子将道路上的坑坑洼洼填平,这样车好走,杨伟和杨雄也少受伤……
“看不见,我只能自己感受。但是我知道我身边还有很多的残疾人、贫困户,他们也同样的痛苦,我希望我能够拉他们一把,帮助他们。”虽然视力受阻,但是他们不仅不言放弃,还不等不靠不要,免费为村民提供育苗、养殖,以及销售等方面的帮助。
今年,湘西州残联为杨伟、杨雄争取到了一定的项目资金,硬化了水库附近的道路。在泸溪县共青团、青年创业协会、县公路管理局以及社会爱心人士的帮助下,土鸡销路不用愁。
对于未来,杨伟希望视力能够恢复,能够看清爱人黄小兰的模样,能够承担更多的家庭责任。对于事业,他希望将养殖做大,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。杨雄则希望探索网络销售渠道,将他们的山鸡卖往更多的地方。